首页 >> 曾国辉

最佳本届戛纳最高龄的参赛者居然让其他大师们黯黎骏李霄云赵浴辰程诺石文z

文章来源:奇幻娱乐网  |  2022-10-04

本届戛纳最高龄的参赛者,居然让其他大师们黯然失色

法国当地时间5月8日,第71届戛纳电影节正式开幕。

各位还记的早先发布的官方海报么,一对青年男女从相向而行的车中探出身子亲吻着。

这经典的一幕,来自于大名鼎鼎的法国影片《狂人皮埃罗》。

至于该影片导演的名字,也赫赫地印在了本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名单中。

拉斯·冯·提尔、贾樟柯、是枝裕和、斯派克·李、李沧东......尽管名单中众星云集,但只要那位导演的名字一出现,就足以让一众大师们黯然失色,

他就是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最高龄的参赛者,有着“活化石”的法国国宝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戈达尔的名字对于非影迷们来说也许比较陌生,然而在影迷和电影人的圈子中,可谓是无人不知晓。

这位诞生于1930年的法国导演在60年代正式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可以说他的身上凝聚了整整半个电影史。

既然要谈论戈达尔,那就不得不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开始说起。

为了避免教科书式的术语堆砌,本橘将以一种比喻的方式来为各位简单阐释。

我们把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世界电影界想象成一所学校,那么毫无疑传统热固性硫化发泡橡胶(SBR、NBR、CR等)制品问,好莱坞就是这所学校里享有一流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尖子班”。

尖子班在三四十年代曾取得过极为辉煌的成绩,是当之无愧的全校楷模,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好莱坞的黄金年代“。

不过到了50年代,好莱坞班的辉光开始逐渐黯淡。

眼看着学校日渐不景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班级突然站了出来,把整个学校的氛围搅动的天翻地覆。

这就是由安德烈·巴赞老师执教的《电影手册》班。(《电影手册》是由安德烈·巴赞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电影杂志)

陈思思

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被誉为”新浪潮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电影手册》1方面引导人们改变消费习惯班的成员()可以说都是一群”刺儿头“,他们看好莱坞班和学校的整体学风不爽已经很久了。

身为影评人系学生的他们常常撰写文章批评那些导演系的”三好学生“,即当时颇具名望的导演们。

逐渐的,书面批评已经满足不了这群”问题学生“了,他们纷纷转系去拍起电影,执意要在学校里掀起彻底的革命。<黄光亮/p>

革命总得有个口号,这些新生们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们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啊,不对,是”作者电影“的口号。

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口号,指的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简单说也可以理解为要在电影里体现强烈的个人风格。

(为方便理解,各位可以回想下朴赞郁电以均匀散布估计:影的暴力美学、韦斯·安德森电影的对称美学等。)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克洛德·夏布劳尔的《表兄弟》、大龄留级生埃里克·侯麦(49岁才正式开始拍摄电影)的《狮子星座》......

刺儿头新人们的作品接连地推出,并且在校园文化节(各类电影节)上频频拿奖。

低成本、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长镜头、非常规的剪辑......他们的电影无一不剑走偏锋、花样百出,

最终,这场运动被命名为“法国新浪潮。”

咱们的主人公戈达尔,就是这场运动的领军人之一。

1960年,他执导的首部长片《精疲力尽》问世。

即便是放在同期的新浪潮电影中,《精疲力尽》也显得格外的特立独行。

《精疲力尽》脚本由戈达尔的好基友特吕弗编写,凭借《四百击》(斩获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一举成名的特吕弗又为影片拉来了资金,再加上夏布劳尔担任执行制片,《精疲力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的一次集体行动。

正因如此,戈达尔在后期表示不喜欢自己的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为别人而拍的电影”。

但不管是作为影迷还是研究者,都无法否认戈达尔对《精疲力尽》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影片的外在形式上。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跳切”手法的大量使用。

所谓的“跳切”,属于一种无技巧的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

跳切手法的使用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算新奇,但在那个年代,真正广泛使用跳切并形成一套完整风格的,戈达尔还是第一人。

《李米的猜想》中的跳切

除了有意而为之的电影技法颠覆,无心的意外也如上帝的眷顾般给影片平添了更多魅力。

因为没有摄影推车,摄影师不得不坐在从邮局借来的手推车上,由戈达尔推着他移动拍摄。

前前后后试了好几次,戈达尔感到厌倦了,于是让摄影师把摄影机放在推车里,让他自己推着拍摄。

不巧的是,摄影师把摄影机摆歪了,结果拍出来的倾斜构图倒是具有别样的美感,影史上的经典一幕就这样诞生了。

《精疲力尽》里各种打破常规的超前电影语言和技法,让整个影坛为止颤动,以至时任法国资料馆馆长的亨利·朗格卢瓦曾如此评价他:“电影史可以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

而就戈达尔本身来说,他的电影生涯也存在着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分为1967年前和1967年后。

1967年前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等杰作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法外之徒》的经典一幕,主角三人牵手在卢浮宫里奔跑

相较于前期更多致力于对电影形式的革新,1967年的三部影片(《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周末》、《中国姑娘》)则宣告了他正式向政治电影的转型。

次年,法国“五月风暴”爆发。身为左翼激进分子的他,果断参与到反对解除朗格卢瓦电影资料馆馆长职务的示威游行中,并与警察大打出手。

戈达尔在示威游行中被警察逮捕

作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主将,戈达尔和基友特吕弗成为代表,迅速杀往正在举办电影节的戛纳。

戈达尔冲进电影宫,扯下幕布阻止电影放映,并要求电影节主席立即中断电影节,以表示支付学生和工人的大规模罢工。

他提出,如果电影节不停办,那就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让电影创作者们从制片人、发行商手中夺回权力,放弃评奖。

如此一来卢学叡,电影宫里的场面失了控。人们为了争抢话筒而大打出手,戈达尔的眼镜也在打斗中多次被打飞。

没想到,他与戛纳电影节的初次邂逅,居然是以要革它的命而开始。

之后的几年,戈达尔的创作陷入了低潮期。

他越发热衷于政治运动,拍摄所谓的工人电影;然而一方面这些电影的评价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真正的工人们怕是看不懂他那深奥艰涩的影片的。

同期的新浪潮导演们此时大多都已经走上了主流电影的道路,就连特吕弗也不例外。

这对曾经的“新浪潮双杰”最终彻底决裂,直到1984年特吕弗去世也未能和解。

1980年,《挽救生活》上映,标志着戈达尔结束了他的“战斗电影”时期,回归主流电影体制。

但戈达尔显然不会真正与现行电影体制妥协,戈达尔的《小电影盛衰记》(1986年)中有句台词“电影院是梦工厂,你把梦想拿走,工厂留给我”便以说明了一切。

在2010年,新片《社会主义》上映前夕,戈达尔临时放了戛纳电影节主委会鸽子,并时常对戛纳扬言“究竟是谁主宰戛纳?是至高无上的影像艺术本身,还是票房效应下的大制作体制?”

同年8月,他又拒领了奥斯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尽管如此,近年来的戛纳还是屡屡向他抛出橄榄枝,费尽心力把他的电影请到电影节展映。

2013年的《3D铁三角》让3D摄影机对镜自拍,以3D控诉3D。

2014年的《再见语言》更是创造了左右眼分置两个重叠镜像的影像。

据说戛纳的艺术总监弗雷茂花了很大的力气和面子,才把《再见语言》请到了戛纳,最后还为其颁发了评委奖。

即使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戈达尔电影的先锋性和前卫性却是有增无减。

而入围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这部《影像之书》,据称是《再见语言》的续篇,戈达尔将进一步思考影像与语言的对立。

至于本片最终能否获奖,都并不重要,这位能够划开电影史的人物早已经是人们心中的无冕之王。

宝宝上火吃什么好
风湿贴膏什么牌子好
肾阳虚什么症状
肌肉劳损